主料:糯米或黄米
副料:大枣 花生仁 芦苇叶 马蔺
做法:
(1)打粽叶。在包粽子之前,要把粽叶和马蔺煮软。粽叶的打法:将煮软的粽叶泡在水盆里,取出一枚叶子,叶根朝右手的方向摆在案子上,再取一枚沾水的叶子压在第一枚叶上。压的顺序从下往上压,压住第一枚叶子宽度的三分之二。第三枚叶子也是往上压,给第二枚叶子底边留出三分之一,第四枚叶片再往上压,给第三枚叶片留出三分之一。第五片也照样三分之二的宽度往上压。粽子包得大小看叶片数,大锅煮粽子,五片叶的为中等个头,七片叶的为大的。渔家不包小粽子。如果按中等粽子为准,刚才摆放的五片叶为底层,再摆放为上层。上层的叶子是从上往下摆放。取第一枚叶子,与底层的第五枚叶子对齐压上,再取第二枚叶子从上往下压,给上层的首枚叶子上边让出三分之一。第三枚叶子给第二枚让出三分之一往下摆放……第五枚叶子正好跟底层的首叶对齐。上下层摆放完毕,再从叶根处往左(叶梢)目测4指宽的距离为折叠线,将双层叶的根部撬起,沿折叠线对叠,并将折叠处再压一压,搁置一边,上面再用菜刀暂时压住(防止折叠的粽叶张开而散架),这个粽叶便打好了。等打完工10个为一打,用马蔺拦腰系好,放在另一个盛水的盆里(也需要用小石板压住)侍用。继续打粽叶,根据米量而定。
(2)糯米或黄米的准备。如果在早晨包粽子,须在前一天傍晚把米淘净,加水淹过米,浸泡一夜,使米吃透水(易煮)。
(3)洗净一些大枣、花生仁,备用。两者的作用是填塞粽角,防止漏米。用大枣填塞,粽味含甜,缺点是熟后因放置时间稍长易发霉,而花生仁虽然能克服大枣的毛病,但味道不如大枣。
将打好的粽叶沿折叠线卷成漏斗状,底角塞进一颗大枣,对着米盆捞取糯米(或黄米),装满,再把剩余的那部分叶子折过来盖严实,成个倒三角形。上面的两个角也分别塞进大枣(如果不漏米,这两个角也可不塞枣)。然后取一根马蔺,拦腰顺在叶梢上,一起拧成小辫子,缠住粽身,剩余的马蔺再捆住三个角,系好。
渔家的三角粽子,外形美观,属祖传的正统包法。
(1)装锅。将粽子立起,紧挨着摆放整齐,再摞第二层,第三层……最上层压上箅槤子,中央放盆水,即起到压力作用,又起到不断往锅里补充热水的作用。水盆四周再压上几块小石头。
(2)烧水。首先是细火慢慢烧,使锅内粽子的生米慢慢变软黏住粽角。达到这个程度,再旺火烧,发现锅里冒泡咕咚起来,立即停火,让其自然咕咚。否则,沸水中蹿花地咕咚,刚黏糊的米粒也会从粽角给咕咚出来。出现漏米黏附在粽子上的现象,主要是锅上用火不当,锅下看火不经心。“锅下”是指已经停火了,主妇去忙于其它,灶火又自然旺了起来。补救的办法,煮熟的粽子在捡盆时,蘸着锅里热水给粽子外表刷净(正常的漏米也需要这样做)。在煮粽子的过程,锅水要始终淹过粽子,缺水了,就从盆里舀水添锅,再给盆里添上凉水变热。若粽子煮得半熟,粽角就不会出现漏米的现象了,这时可以撤下装水的盆(仍须石压,防止粽子因煮而乱动),盖上锅盖,细火地烧,大开后长时间焐着。粽子是否熟透,可用一根筷子从粽角捅入,手感滑溜溜地进入粽心,即熟透了,若手感进筷在粽心处稍遇阻力,即粽心还夹生,再盖上锅盖细火烧开,继续焐一段时间,重试仍照上述方法。
1、粽子的成分多为糯米,粘性大,糖分和热量极高,因此吃粽子要适量一般不宜超过两个,粽子要趁热吃,切忌反复加热食用。此外,睡觉两小时前最好别吃粽子,也不要吃寒性瓜果类,如西瓜等,以免造成腹泻或腹痛。
相关信息